說起“紙”,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很多人會覺得這種稀松平常的東西早已司空見慣。
但是,你見過傳統手工造紙的過程嗎?尤其是一張原滋原味的手工白棉紙的制作,它的古樸、醇厚是現代機械化造紙無法比擬的。
廣南卡灑的白棉紙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法造紙已停工20多年,接班人何重文于今年8月,重新將世代沿用的古法造紙恢復起來。
走進卡灑村,記者就被眼前的繁忙景象吸引了,村民們拿著樹皮洗的洗,舂的舂,曬的曬……正在刮皮的何重文告訴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程序共有72道工序,還加一吹,光是將從山上采摘來的構樹皮進行刮皮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序。
廣南縣壩美鎮卡灑村小組長何重文說:“必須把黑的那層拿掉,如果還留有黑的雜質,拿去造紙以后紙就不白,質量就會很差。”
刮構皮只是這72道工序中的第一步,刮干凈以后就要將構皮拿到烈日下暴曬兩到三天,浸泡兩天,再將構皮放到石灰水中攪拌,然后用鍋蒸8個小時左右,再將蒸好的構皮放入河里清洗、浸泡、發酵,才能進入舂的程序。
何重文介紹,大概蒸八個小時以后減少火力然后用手檢驗,呈纖維狀就已經熟了。如果煮不熟,沒有呈現纖維的話,怎么撕都是一塊一塊的,拿去舂也不會細(碎),影響紙的質量。
何重文說,接下來的撈紙才是其中的核心工藝,紙張厚薄,紙質是否均勻,都要看撈紙的技術如何。記者嘗試了一次,就感覺到了其中的難度。
何重文告訴記者:“你要憑借自己的感覺,做熟練了,用眼睛看這上面,你就知道厚度,如果看著這個簾子還清亮,說明紙還很薄,如果簾子上有點渾濁,說明紙就有點厚了。”
經過百轉千回的撈紙,一層層輕薄精致的白棉紙便成形了。緊接著將白棉紙中的水分壓干,然后將一張張的白紙曬干,何重文說曬白棉紙也是有講究的。
曬白棉紙的時候必須先將用紙的右邊角吹一口氣貼到墻上,所以造白棉紙有72道工序,最后吹這口氣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將右角吹一口氣貼到墻上,然后用刷子把紙完全貼平上去。
在白紙曬干以后就需要扯紙,將連在一起的40張紙一張張扯下來放整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見的白棉紙了。
卡灑村是一個壯族村落,居住著118戶村民,周邊山林茂密,依山傍水,生長著許多構樹,是制作白棉紙的原料,村民就地取材,辛勤勞作,制作出質地優良的手工白綿紙,使這個深山里的小村落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造紙之村?,F可考證的傳承譜系最遠可上溯到乾?。?736——1795)年間。最初始于何氏家族,后來全村普及共同經營,并將造紙當做一門重要的手藝來貼補用家,最輝煌的時候全村年產200余馱,遠銷貴州興義、廣西西林、隆林、百色和開化(文山)等地。
廣南縣原文化館館長副研究館員陳應文介紹,卡灑的白棉紙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⒋迨莾鹊赝ㄍ吔墓朋A道,特別是西安、洛陽,到越南的河江河內,因為有這么一個要道,所以就把卡灑村推向這么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卡灑人造紙是全在寨性、全村性、全民性的,毫無保留,沒有因為這種資源產生隔閡或者是造成什么負面的影響,所以過去這個地方(是)很繁榮、發展的地方。
如今,由于古法造紙工序繁瑣、價格低廉,加之工期長且累人,村民們紛紛轉行或外出打工,并已停工20多年,古法造紙傳承面臨難題。作為家族里第十一代造紙的接班人的何重文,于今年8月,重新將世代沿用的古法造紙恢復起來。
何重文表示,這種造紙目前是不賺錢的,他們從古老的先輩就開始會造紙,為了不讓卡灑村會造紙的技術失傳,所以他要帶動全村,讓家家戶戶的后一代都會造紙把白棉紙做大做強,傳承下去。
卡灑白棉紙紙質纖維緊密均勻細膩、紙面平滑透亮、吸水性強、質軟防蛀。采訪中,何重文還拿出了家里收藏的幾十份田地房產當買契約,全部系用卡灑白棉紙書寫的手稿,時間跨度自清嘉慶六年(1801)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至今已218年,頁面完好無缺,尚未發現一點蟲蛀痕跡。
何重文說,兩百多年的白棉紙了,但是現在這些地契的字還看得清清楚楚的??⒌陌酌藜堄猛竞軓V,以前老一輩最主要是男女結婚時,必須做油傘油帽給姑娘陪嫁,還有老人去世時做銅錢。
何重文說,當地書畫愛好者得知卡灑白棉紙的手藝得以恢復,都慕名而來,筆墨紙硯對于他們來說,本來就是很有講究的,看到這種純手工的白棉紙張,他們技癢難耐忍不住留下墨寶。
廣南縣美術家、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建:它墨與顏色之間的融合程度是相當好的,如果紙的質量達不到,是出不來這種效果的。所以這個紙的質量是相當相不錯、相當好。以后廣南縣的展覽也好,或者是出去外面參加其他的展覽也可以用這個紙弄成廣南的一種品牌。
廣南縣原文化館館長副研究館員陳應文:今天我們對于傳承卡灑白棉紙保護傳承,一個是保護壯族的歷史文化,它的意義是很深遠的,很廣泛的。
編后
如今,社會進步得太快??萍既招略庐?,每天都有新花樣推出,與此同時,每天也有傳統在消逝,如何將傳統的手工白棉紙技藝完好的保存繼承,不僅是何重文要思考的,也是值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